宁小安AI辟谣助手(测试)

>>您当前的位置: 科普真相
本用于定位却沦为社交神器 暗中诱导消费侵犯孩子隐私
儿童智能手表里或潜藏“大灰狼”
2023-02-16 11:40:14   来源:法治日报

  近年来,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延伸,除了定位、接打电话外,还可以微聊、视频通话、拍照发好友圈、留言评论等,甚至内置益智游戏,又有支付功能,俨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机。

 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家长担心,孩子通过智能手表无限制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隐患,本来有益于孩子的“定位手表”沦为“社交神器”;同时,智能手表功能繁杂,孩子容易沉迷其中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、视力降低、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;还可能暗藏诱导消费、暴露隐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风险。

  儿童智能手表是否应该回归健康与安全核心功能?又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“手腕上的安全”?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
009.jpg

  智能手表风靡一时 功能繁杂容易成瘾

  由于功能实用、趣味性强,近年来,儿童智能手表从“满足家长”到“取悦孩子”,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。

 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《2022—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》,目前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.7亿人,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%,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智能手表。其中智能手表在城市儿童的市场普及率至少过半。

 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,儿童智能手表的价格从几十元至数千元不等,品牌包括小天才、华为、小米、360等。在产品详情介绍页面,记者看到,不少儿童智能手表都预装了聊天、音乐、作业、故事、钱包等多种应用程序,支持拍照摄像、身体监测及支付等功能。其中的聊天软件可以发语音、图片、表情包,或者视频通话,也有类似社交朋友圈的功能,手表好友可以互相点赞或评论。

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分析,智能手表在满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时,也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,如安全感、归属感及成就感,使其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。

  “他们在智能手表聊天群里随时可以得到‘有呼必应’的被重视的归属感,加上智能产品开发者挖空心思设计让孩子们上瘾的钓鱼式黏附机制,让没有足够认知能力的孩子认为,应用智能手表是一种能够阔步于浪尖潮流的炫酷体验,误以为智能手表有时候可以替代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需求。”李静思说。

  沉迷虚拟社交网络 弊大于利需要警惕

  “碰一碰手表,加个好友吧。”如今,这句话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。记者随机采访北京、湖南等地10多个未成年人发现,智能手表中的社交功能最受孩子们欢迎。

  对于此类现象,不少家长表示担忧:很多成年人都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,一刷就很难停下来,更何况孩子。还有家长经常看到孩子半夜躲在被窝里用手表聊天。

  “尤其是碰一碰就能加陌生人为好友,更可怕,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,更不知道加了好友后对方会和孩子产生什么联系,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?”湖南长沙市民赵蕾吐槽道。

  赵蕾的孩子今年9岁,使用智能手表近1年时间,起初还老老实实地只用手表和她通电话,可不到1个月便自行学会了手表里各种应用程序的使用,如今只要看到同龄人,便会凑上去嚷嚷着加好友。

  在她看来,儿童智能手表越来越社交化,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,“通过智能手表,孩子会接触过多、过于成人化的网络信息,容易心理早熟,可能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交,降低在现实世界与人交往的意愿”。

  李静思也提出,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,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,网络社交容易让他们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,痴迷于智能手表发圈、打卡可能会加剧网络依赖甚至导致网络成瘾。同时,智能手表的一些智能卖点,也会在无形中淡化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,如遇到不会的字和词,问一句便可呈现答案。

  诱导消费涉嫌侵权 泄露隐私触碰红线

  除了担心孩子沉迷网络社交外,赵蕾还提出一个问题:她为孩子购买的某品牌智能手表中,有软件诱导孩子消费,且该款软件在不使用支付密码的情况下也能扣款。

  记者注意到,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,有关儿童智能手表的投诉中,有不少与诱导消费有关。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也曾发文称,多名家长投诉反映,儿童智能手表绑定的家长端并未开启免密支付和支付确认,而小孩在手表端购买游戏服务却能直接从家长端扣款。

  另外,儿童智能手表中还存在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、多次扣款等问题,孩子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,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。“儿童手表的使用群体为3周岁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,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擅自支付行为无效,可由家长否认其效力。若因此给儿童或家长造成经济损失的,儿童和家长还可要求存在过错的商家承担赔偿责任。”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说。

  有的儿童智能手表还存在隐私暴露风险。记者注意到,一些版本和配置比较老旧的儿童智能手表没有相应的隐私设置,安装App无须用户授权便可开启多种权限,通过远程获得未成年人的人脸图像、位置和对话等隐私信息。

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负责人张晓冰同时提醒,未成年人对网络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,在使用智能手表的过程中容易泄露照片、视频、实时定位、个人情况、父母信息等个人信息,造成隐私泄露。在此基础上,可能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,他们通过手表伪装成孩子的同龄人,诱导其消费或者下载不良软件,甚至可能诱骗孩子违法犯罪。

  推强制性国家标准 设计备案功能审核

  在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孩子“标配”电子产品的背景下,其存在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。

  多名受访专家提出,教育部门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应该形成合力,织密安全网。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,规范健康指引标准。可考虑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,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指导规定,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11月,国家标准GB/T41411-2022《儿童手表》正式实施。受访专家认为,落实国家标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儿童个人信息。该标准目前为推荐性国家标准,根据实施情况,如果有必要,可将其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,要求厂家在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严格遵守相关标准,从源头上进行遏制。

  李静思提出,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要与未成年人的成长阶段相契合,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要旨。针对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弱的特点,厂家在家长端的设置上应该更加精细化,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使用规则。

  张晓冰从行业监管层面提出意见,她认为应该推动儿童智能手表行业自律,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,制定儿童智能手表行业安全标准,出台儿童智能手表模式规范,鼓励行业定期发布相关调查报告,披露行业发展趋势及未成年人保护状况等相关问题。

  “政府也要加强监管,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或平台,一律严格追责,让全社会真正形成关爱儿童、尊重儿童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理念。着力推动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出台,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条例保护范围,加强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备案和功能审核。”张晓冰说。(据《法治日报》)

【编辑】:赵虎
【责任编辑】:赵虎

宁夏新闻网(www.nxnews.net)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
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-2012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